序章
序章-轉型的定義
為什麼你會覺得傳統產業轉型很困難?
曾有學者將企業轉型定義為:
「在面臨企業經營環境及本身經營條件發生變化時,企業為了永續經營或改變現狀,而從事包括經營思維、經營策略、經營型態及作業流程等策略性思考及大規模革命性之轉變,期能促使企業核心能力及經營績效之有效改變及改善。」
(參考資料:許筱君Hsiao-Chun Hsu,我國師範校院轉型策略之研究,2005)
換言之,企業轉型可以視為企業想讓自身得以在市場上保持競爭力,將產品或服務加以改良並推廣到市場上、或是為了因應產業結構變化(如人才斷層、從業人員高齡化等)改變內部管理模式,使企業能夠永續經營的手段。
如果我跟你說:「產業轉型就是這麼簡單呀!只要有心,就可以做到」
螢幕前的你肯定會想:「這不是當然的嗎?嘴上工夫誰不會?」
我必須坦承:
這確實是漫漫長路,因為就連我們自己從內部轉型開始,包含系統開發、配合使用者(也就是員工)的使用習慣修改介面和功能、督促員工配合我們制定的SOP每天操作直到上手等,花了至少三年以上的時間才開始讓這件事看起來有模有樣 。
所以,現在能肯定的跟你說你一定做得到,是因為我們已經先親身經歷過最崎嶇的那條路,已經先體會過可能遇到的困難,並且一步一步地排除,最後希望能將這段經驗價值傳遞給你,只不過在這之前--
我們可以先來聊聊:為什麼你會覺得傳統產業轉型很困難?
畢竟疑慮不是這麼容易就可以消除,對此我統整出幾項我們接觸過的傳產業主大部分會提出的問題:
- 理想V.S現實:市面上有很多現成的套裝軟體可以用,但不見得完全符合我們的需求;如果要最貼近公司本身的使用習慣,請人家寫客製化系統會比較好,但就是貴很多
- 價格:承上題,請一般的公司行號寫系統超貴!委託給規模比較小的個人工作室雖然比較便宜但又怕售後沒有保障
- 期待又怕受傷害:具體效益在哪裡?我真的會比較輕鬆嗎?我錢都花了,效果不如預期怎麼辦?
- 你不明白我的明白:市面上的軟體開發公司大部分是為了寫軟體而寫,較不能把自己帶入傳產業主的角色思考,也因此無法理解傳統產業痛點在哪裡,進而提高溝通成本,時間一拉長許多業主就會想說:算了,反正之前沒有做這些系統,公司/工廠還不是經營得好好的?
1. 理想V.S現實:市面上有很多現成的套裝軟體可以用,但不見得完全符合我們的需求;如果要最貼近公司本身的使用習慣,請人家寫客製化系統會比較好,但就是貴很多
2. 價格:承上題,如果要請一般的公司行號寫客製化系統超貴!委託給規模比較小的個人工作室雖然比較便宜但又怕售後沒有保障
這是我們近期才開始合作的一位傳統紡織代工廠的二代接班人,在決定跟我們合作之前跟我提到的問題。
對方從高中畢業就離開台灣到英國留學多年,後來回到台灣接手自家的工廠,第一年就發現:無論是對內還是對外,所有的作業流程和資料都是以手寫紙本方式保存,不然就是打在電腦上再印出來,不久後資料夾就變得厚厚一疊。
因此,從第二年開始,她便著手準備導入ERP系統和派工系統(這邊提到的只是大概,她具體提出的需求我會放在下一個篇章,這邊不多做贅述)
希望改善這種依賴手寫紙本的作業流程,前後加起來已經準備了三年,這中間遇到許多問題使得她始終無法決定如何開始。
價格就是其中之一。
因為已經見識過歐美地區的高物價水準,還有市場對於技術結晶的重視,所以她很早就有心理準備--無論是套裝軟體還是客製化系統,動輒隨便都是幾百萬起跳,即便理解市場行情,終究還是要回歸到現實考量:工廠的財務狀況無法支撐這麼一大筆金流支出;
也曾經想過退而求其次,找個人工作室承接,不過就有可能發生說不幹就不幹,承擔失去售後服務的風險。
這邊雖然無法直接說出這筆訂單的成交價為何,不過可以提供的資訊是:
- 訂單總額雖然不便宜,不過在對方可接受的範圍內
- 給予較彈性的付款方案以降低工廠財務支出的壓力
- 同時提供具體的專案企劃書給她評估,證明我們可以解決她長久來的困擾,並不是空穴來風
對方兩次會議之後就決定要委託我們承接下這件專案,至於細節在這邊繼續說下去就要偏離主題了,我會在其他的篇章娓娓道來。
3. 期待又怕受傷害:具體效益在哪裡?我真的會比較輕鬆嗎?我錢都花了,效果不如預期怎麼辦
首先,具體效益在哪裡?我真的會比較輕鬆嗎?
以先前的紡織代工廠的二代廠長為例,她一開始就直截了當地告訴我:
「我想委託你們開發的系統功能很多,但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即便我不在工廠,也能掌握現場的所有狀況。」
正如上面所說,工廠的內部管理模式和生產線作業流程較為傳統,所有內外部的作業流程和資料都是以紙本形式保存,資料龐雜,儘管已經分類存放在資料夾裡,但要查找仍有難度,這其中還包括一些她本人不必經手就能掌握的事項,比如原物料庫存數量、訂單內容等。
只是因為她最清楚這些文件存放的位置,因此大家都知道,找她幫忙是最快。
久而久之,不管遇到大大小小的問題,大家都習慣先找她,儘管有時她並非是解決問題的最佳人選,最後演變成,一旦她請假或出差,工廠內部就會變得一團亂。
因此針對這個疑慮,我的回應是:導入系統的目的在於減輕你的工作負擔,而不是增加壓力。
我們從一開始就會以這個目標為出發點,為你量身規劃所需的軟體,每一步的使用流程都會根據你的需求和習慣來設計。
以之前那位客戶為例,我根據她的需求,初步提供了一些可行的專案規劃,包括從登入程序開始、下一步會進入的頁面、所需功能…等,我們從一開始就避免設計那些看似華麗、實則增加操作負擔的使用者流程。
她覺得可行的部分,我們就立即開始實施;如果某個流程不符合她或生產線操作人員的使用習慣,我們會提出改善方案,優化使用者體驗,直到她完全滿意為止。
也正因為我們一開始就以減少工作量為出發點,因此能有效避免那種『明明導入了系統,反而讓工作量增加』的情況發生。透過導入雲端監控系統,可以隨時隨地了解工廠運營狀況。
至於,你可能也擔心的『錢都花了,效果卻不如預期』
在開始討論之前,我想先問你一個簡單的問題:為什麼會覺得效果可能不如預期?畢竟你之所以決定改變,不就是因為現有的管理模式已經行不通了嗎?
我想起去年年底,我發現自己去健身房的訓練效果有限,體態和數據都遇到了瓶頸,所以我決定尋求專業教練的幫助。
因為事先就知道整個課程不便宜,我也很擔心課程結束後效果不如預期,害怕錢會像丟進水溝一樣浪費。
我跟教練坦誠這個疑慮,而她的回應是:『但你決定花錢請教練,不就是因為下定決心“一定要瘦下來”嗎?除了那些超級有錢的人,有誰會先花幾萬塊來試試看,抱著「瘦不下來也無所謂」的心態?來找教練的人都是希望花錢就能看到效果的!』
我的意思是,既然你已經花錢了,理所當然是為了看到效果所以才決定委託我們幫忙做這件事。
當然我知道,在開始一個計劃前,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設想最壞的結果,這是天性使然沒錯,但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在最一開始就訂下正確的目標,並且著手實現你所期待看見的結果。
4. 你不明白我的明白
市場上雖然有許多軟體規劃公司,卻鮮少有企業能跟我們提供相同的服務內容,我們分析過原因,大致上分為兩點:
a. 開業十幾年以上的軟體公司,雖然經驗豐富老練,但只販售程式架構固定的套裝軟體,能提供客製化的選項不多。
b. 新興的軟體公司,雖然能提供多元的客製化方案,但組織架構年輕,經手的案子多為較常規的軟體規劃,大部分是為了寫軟體而寫,比較不能把自己帶入傳產業主的角色思考,也因此無法理解傳統產業痛點在哪裡,進而提高溝通成本。
在尋覓了三、四間軟體規劃公司卻找不到合適的合作對象以後,許多業主就會想說:
「算了,反正之前沒有做這些系統,公司/工廠還不是經營得好好的?」
就像前面提到的紡織代工廠客戶,我們在閒聊時她跟我坦承之所以會這麼快就下定論,是因為她確實感受到我從一開始就很精確的理解她的需求並給予適當的解決方案--
因為其實她本來已經準備好,要找一位開個人工作室接案的工程師承接這件案子,並且資料也已經整理齊全,只剩下進入撰寫軟體的階段,但還是遲遲無法下定決心。
她跟我說:「以工程師來說,他的專業程度無庸置疑,但是我們討論的溝通成本(因為溝通困難而導致的無形成本)實在太高了,我要解釋很多次他才聽懂我想表達的意思。」
事實上,我能很迅速的明白這位客戶的需求並不是因為我多厲害、多聰明,而是因為我們的總部原先也是典型的傳統產業。
因此,第一次開會時她跟我提到的:
全紙本作業整理不易、難以掌控庫存數量、生產線作業人員提早結束上一項工作,進行下一個工作之前沒有主管指派會有一段空白時段,導致排程無法順利銜接…等狀況,雖然我們總部主要是承攬機電消防工程,產業類別大相徑庭,卻同樣遇到只要是傳統產業就會面臨到的問題--管理模式十分傳統,過於依賴紙本及人力作業。
因此身為過來人,即便面對是完全不同的產業類別,我還是能很快的切入問題核心,提供她需要的解決方案。
結語:
回到我開頭時說的,傳統產業轉型確實是條漫漫長路,可能要走很長、走很久,但我還是想讓你知道:這個過程並沒有你想的這麼複雜!
是因為我們已經親身走過這一段,知道在抵達目的的途中會遇到什麼難題,克服困難的同時也將這段經歷記錄下來,希望能做為你所需要的解決方案,祝你一臂之力
如果你還想知道我們決定轉型的心路歷程,我會放在下一個篇章:
為什麼要轉型?關於競爭力,你非得開始系統化轉型的理由是甚麼?